政策支持力度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工信部等 5 部门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 - 2025 年)》,推动产业发展。各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打造产业集群,如京津冀地区打造安全应急装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园汇聚众多企业,全国已有 17 个省份培育了 26 个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集聚园区。
市场需求增长:自然灾害与生产安全场景变化产生新需求,如新能源车发展带来锂电池起火灭火需求,矿山开采深度增加带来矿井降温技术装备需求。同时,全社会安全应急文化加速形成,个人和家用安全应急市场前景广阔,家庭安全应急产品行业规范也在推动市场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 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使安全应急装备从传统向智能化、集成化转变。预计 2025 年,全球智能应急装备市场规模将达 200 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超 40%。新技术也促进了应急救援物资材料在性能、功能等方面的提升,如新兴际华研制出超大流量远射程消防炮,徐工消防生产出多功能救援车辆。
产业基础良好:我国安全应急产业总产值超 1.7 万亿元,制造业生产企业占比约 60%。在个体防护装备领域,中国是全球规模增长最快的国家,每年以 15% 左右的速度增长。同时,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在世界 500 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 220 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为应急救援物资材料行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
高端技术和产品不足:在个体防护装备等领域,高端产品存在 “两头在外” 的情况,即原材料、市场和品牌依赖国外。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如部分高端防护材料、先进的应急监测预警设备等仍需进口。
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研发机构减少,多数劳保科研机构很少从事新产品研发;企业创新不足,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缺少专业技术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等教育缺乏相关专业和课程,专业人才断档,导致整体创新能力受限,新产品问世较少。
标准和检测体系不完善:我国个体防护装备强制性配备标准曾长期缺失,企业不按标准配备的情况常见。专业科研机构少,检验检测机构不足,尤其是具备国际认可能力的检验检测机构严重缺乏,影响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分布和产业链布局不合理:应急救援物资材料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分布不均衡。同时,产业链布局也有待完善,部分地区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尚未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条。